“智仁勇”三达德视域下教师形象的现代诠释||姜勇, 柳佳炜
姜 勇
姜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原理、教师教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7项纵向课题,2017年获上海市社联年度推介论文。2016年授课课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现担任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学前教育研究》《Journal of Research in Childhood Education》等学术期刊编委。
柳佳炜,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教师教育。
摘要:时代变迁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使得新时期的教师形象随之转向,传统教师成长观立场的教师形象以其片面解读和文化缺位的弊病分离了教师作为完整个体的整体性意蕴。注重教育境遇中关系的生成,关注教师伦理品性的构建是儒家教育传统的核心旨向。本文基于儒家“智仁勇”三达德之思想体系,倡导新时期教师之貌相。其一,做智慧的智者之师,突破知识内核,转识成智,以“达道”之智、“自在”之智、“择宜”之智,进入澄明之境;其二,做至善的仁者之师,以仁爱为内核,仁而爱人,以“无我”之仁、“护生”之仁、“谛听”之仁,进入至善之境;其三,做虔诚的勇者之师,以德勇为内核,勇而不惧,磨练事功,以敬畏之勇、教化之勇、信仰之勇,进入自由之境。
关键词:教师形象;智;仁;勇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18ZDA336)的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形象的新转向:从传统教师成长观走向新儒家的存在论
(一)基于传统教师成长观立场的教师形象有两个主要的不足
(二)儒家“智仁勇”三达德思想为现代教师形象转向提供新的可能性
二、教师的智者貌相:转识成智
三、教师的仁者貌相:落红春泥
四、教师的勇者貌相:弦歌不辍
向下滑动阅览
[参考文献]
[1]杨明全. 反思型教师:教师形象演变的新取向[J].外国教育研究,2002(9):50-53.
[2]阮成武. 论传统教师形象的现代重塑[J]. 教育科学研究,2003(1):47-50.[3]教育部课题组.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4]姜勇,柳佳炜. 论教师的“希望”之路[J]. 中国教育学刊,2018(2):89-94.[5]梦海. 存在如何显现给我们?——论雅斯贝尔斯大全论中的大全存在[J]. 现代哲学,2003(3):99-105.[6]樊颖. 传承文化是教师使命[N]. 中国教师报,2017-11-15(14).[7][23][24][25]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8:29,60,103,182.[8][11]育才学校教育纲要草案[A]. 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05-506.[9][22]杜君璞. 《论语》中“智仁勇”三达德思想探析[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0-96.[10]陶行知. 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670.[12]赵建永. 从“言意之辨”到“转识成智”[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8-04(2).[13]ZELLER E. TRANS. By O. Reichel,1880. The Stoic[M]. Epicurean and Sceptics. London: Longmans,Green and Co. 1980:270.[14]陈向明. 教师最需要什么素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18(8):3.[15]萨特. 存在与虚无[M]. 北京:三联书店,1987:597.[16]苏静. 仁爱与关怀——儒家的仁爱教育思想与诺丁斯的关怀教育思想之比较[J]. 比较教育研究,2007(4):29-33.[17]蒋士会,龙安邦. 论基于仁爱的教师专业发展[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1):128-131.[18]赵岐. 孟子赵注[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51.[19][26]王晶. “道义之勇”到“为己之勇”:程朱对儒家勇观念的创造性诠释[J]. 济宁学院学报,2020(4):9-13.[20][21]王先谦. 荀子集解[M]. 北京:中华书局,2012:65,528.[2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 廖申白,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8.[28]冷兰兰.儒家之“勇”伦理意蕴研究综述[J].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3):110-112.[29]阮元. 十三经注疏[M]. 北京:中华书局,2015:3836.[30]郭祥超. 论教师专业生活的勇气[J]. 教育学报,2012(2):3-7.[31]刘铁芳. 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J]. 高等教育研究,2007(4):1-5.[32]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33]张中奎. 贵州古代地名蕴含的儒家教化理念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4(6):112-115.[34]石敏敏. 希腊人文主义:论德性、教育与人的福祉[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35]翟楠. 从共同体到国家:论现代国家的伦理精神及教育责任[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47(3):142-148.[36]王小溪.论教育科学研究的信仰危机[J]. 当代教育科学,2011(7):9-11.[37]刘铁芳. 重申教学的教育性:教学如何促成个体完整成人[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19(4):74-86.[注释]
①貌相(visage):是现象学家列维纳斯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概念。列维纳斯用这一身体部位来描述了他人对于意向活动的溢出。在现象学中,意向活动不只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表达,意向活动还构造意向对象。貌相不单单是一个人的面孔,而是一个伦理相遇发生的场所和时刻。“貌相”在列维纳斯这里超越了身体部位而成为一个具有伦理力量的概念,它开启了在场和不在场性,理性和非理性,言说和不可言说的多个侧面与空间。因此,本文以貌相来展现教师形象,从而达到包容在场和不在场性,理性和非理性,言说和不可言说等的多种可能。
本文来源于《教师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推荐
《教师教育研究》唯一投稿平台:
gdsz.cbpt.cnki.net
长按关注《教师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